这么一算,时染能选择的道路就只有一条了。
加种类!
时染每天都盯着院子里的老榆树,直到临近清明节,上面的榆钱终于到了季。
时染当即就找了贾大爷借了梯子,自己爬上爬下摘了一大篮子的榆钱下来。
榆钱这东西过季过的比春笋还要快,一年能吃的时间最多只有十天。要讲究口感的话,那一周都算是多的。
榆钱就得是嫩的好吃,稍微老一点味道就会变得一般。
王大娘的工作类似于志愿者的半全职,最近没什么事,小孙子也变得省心,干脆过来给她搭把手。
中午的饭点忙过去,时染洗了头发,也不用吹风机吹,直接散着跟王大娘坐在门口挑拣榆钱。
现在很多人对榆钱饭的回忆多是来自于小学时候的课文,时染当年上课时候学这一课和高邮鸭蛋最为专心。
现在想来,自己没准是从小就已经发觉了吃货属性……
榆钱挑选干净之后,需要在盐水里泡一泡,毕竟靠着路边,平时灰尘也不少。
泡干净的榆钱沥到不再往下淌水,就能拿来做榆钱饭了。
小时候的课文里写的是“九成榆钱合一成玉米面”,时染之前倒是也照着方子做过,味道确实有种质朴的新鲜。
不过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口感,时染还是选择了白面粉和玉米面一半一半的做法,八成榆钱合一成玉米面一成白面粉,一小勺食盐加里面,不能下手狠揉,而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加,直到所有的榆钱上都沾上面粉和玉米面。
然后上烧开的蒸锅蒸,旺火灶头蒸够八分钟,榆钱那种独属于草木的清香就飘了出来。
时染再调两个料出来,一个是用她自己做的辣椒油,加上蒜末酱油五香粉各种调料做出来的辣口蘸料,另外一个就格外简单了,就是蒜泥加上一点的香油和盐。
要知道榆钱饭这种东西,最不能缺的就是蒜泥。
吃榆钱饭的人,很多都是吃它的质朴和本味,时染就干脆做了两种,让人自己选。
于是这一天晚上,时染就在自家的广告牌上写上了大大的“榆钱饭”三字。
她家里这棵榆树够大,时染算着时间,每天现摘现做,每天一篮子,应该是够的。
也正因为是自家的东西,成本就只有一点面粉和调料。时染干脆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低价——五块钱。
当然了,这个价格给的也不多,小小的跟拳头差不多大的碗,装的满满的,料汁摆出来,自己看着浇。
时染准备的量不少,再加上每份的分量小,于是这天晚上,时染的手机就开始了疯狂震动模式。
“叮——您已到账五元。”
五块钱,价格不贵,再加上来吃的年轻人们,谁还没小时候对着榆钱饭那篇课文流口水呢?
哪怕光是为了回忆下童年,很多人都会来凑个热闹。
辣口的汁浇在上面,上下翻一翻,还要防备着翻的太狠把榆钱饭翻掉下去,香油拌进去,立刻就被带着热气的榆钱氤氲出一股勾人的味道。
不自觉的吞咽了下口水,赶紧忙着去抽一双筷子出来。
入口一嚼,榆钱本身的鲜嫩清甜就冒出来了,调料里的辣味香味虽然重,但一点都没有压下榆钱本身的鲜甜,越吃越香。蒜泥的味道更是一绝,跟榆钱饭的搭配天衣无缝,让人一口一口的停不下来。
“老板,我再来一碗!”
那么小的碗,怎么够吃?
有那专门来吃炒面的,见了榆钱饭什么也想不起来了,一碗一碗,连着吃了四五碗。
时染做的多,也就没搞限购那一套,人多的坐不下,这些人也不走,吃完了就带着自己的碗再上前。
扫码,自己加榆钱饭,再浇一勺料汁。
整个环节压根不需要时染盯着,堪称是全程自助。
刚开始很多人都是拿着手机拍,拍完等着发一个朋友圈,后来就没有了,个个都忙着吃,吃完了赶紧再去趁热买一份。
王大娘拉着壮壮身后的小背带,一个劲的吼:“不能再吃了!你看你那肚子!真是造孽了,你就不能平均平均啊?”
壮壮哪里听得懂什么平均,只知道今天漂亮姐姐新做的菜好吃。他还要再吃!
另一边坐着一个跟壮壮岁数差不多的小女孩,也是埋着头狠吃,头上的两个小辫子都翘的格外高。
对面坐着她的爷爷,小女孩狠吃的时候,她爷爷就看着人流攒动,年轻人们趋之若鹜,只觉得恍惚。
他也是住在附近的,今天遛弯发现有卖榆钱饭,想着自己家的小孙女娇娇气气,家里从上到下都惯的厉害,索性力排众议,带出来吃“忆苦思甜饭”。
榆钱饭这东西,他们这一辈少有人没吃过,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,榆钱饭那是要靠抢的。抢回来之后,讲究一点的就上锅蒸,砸了蒜加进去拌,不讲究的直接就拿点盐就能吃。
这么些年过去,日子逐渐好过,他却还记得年轻时候吃过的苦。总想着带孩子们了解了解过去。但现在看……仿佛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。
加了香油调料的榆钱饭,跟他记忆中粗糙的榆钱饭已经大相径庭。纵然他没吃都知道,这道榆钱饭的滋味不会差。
再看小孙女吃的不亦乐乎,他忍不住也笑了。抹抹孙女嘴边的料汁,温和的问道:“还吃不吃?”
小女孩眼睛睁得大大的,使劲点点头。
“那就再买两碗,咱们一人一碗。”
滋味丰富的榆钱饭入口,他感慨道,过去记忆中的食物虽然再也吃不到,但它们也总能以另一种形式归来。
****